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完善东北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建议》(1148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 编辑:辽宁省交通厅管理员
- 来源:厅办公室
曹应峰代表:
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完善东北多式联运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厅认真研究论证,现将具体建议意见答复如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7”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辽宁党政代表团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会商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东北三省一区交通运输协作和融合发展,我厅联合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积极共建东北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完善
多年来,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多式联运具有良好基础条件。一是东北地区拥有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关出海、省际间大通道已基本打通。东北地区公路总里程达62.6万公里;铁路总里程3.4万公里;港口泊位439个;民航建成运输机场47个;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到100%。多式联运大动脉、微循环进一步畅通,已经形成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铁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为主通道,县乡村公路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为服务保障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枢纽节点衔接顺畅。以沈阳、大连、哈尔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春、通辽、营口、吉林、齐齐哈尔、珲春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枢纽节点,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枢纽体系已初步形成。建成运营沈阳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春国际陆港、牡丹江对俄贸易工业园、辽港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等一批具有多式联运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货运枢纽,货运枢纽网络日趋完备,为多式联运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丰富
依托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东北地区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滚装运输、卡车航班等多种联运模式竞相发展。一是东北地区海铁联运主要生产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2023年完成多式联运量159万标箱,同比增长12.6%,连续7年突破百万标箱,多式联运量创历史新高,海铁联运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达12.3%,远高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二是中欧班列增长迅速。中欧班列实现“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建立起与欧洲、东南亚、东亚等地区的广泛连接。2023年完成中欧班列1000列、11万箱,同比增长28%、30.6%,东北地区的出口增长了6.5%,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区域。三是大连至烟台水陆滚装运输独具特色,将传统大连至烟台1300余公里公路绕行缩减至200余公里。2023年,全省完成滚装运输220.5万辆、3828万吨,同比增长13.9%、8.6%。
(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成效显著
一是示范工程创建和交通强国试点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辽宁省以大连港、营口港为实施主体的两项多式联运工程入选全国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国总共16项),是全国唯一同时入选两个项目的省份,并于2019年两项工程均通过国家验收。2022年,锦州港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创建名单。2020年,辽宁入选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多式联运作为四大试点创建领域之一,依托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创建的宝贵经验,在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创新联运体制机制、标准健全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经验。
二是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独具特色。港口、铁路、海运和公路物流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的辽宁沈哈红运物流有限公司,有效整合港口装卸、铁路运输、铁路场站和公路运输资源等,创造了全国从事全程运输服务的多式联运经营人中独具特色的“沈哈红运模式”,得到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并倡导在全国推广复制。以辽港集团、沈阳铁路局、吉林一汽物流、内蒙古交通集团数字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多式联运龙头企业,大力开展联运信息化建设,东北地区已经培育网络货运平台企业282家,多式联运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一)加强区域合作
一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初,东北三省一区交通运输厅签订了《“三省一区”综合交通运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动综合运输通道共建、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客货运系统协同、多式联运合作、重点物资运输保障等7个领域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建立了省际联席会议机制。
二是组织召开首次联席会议。经认真统筹、协作议题选定、反复协商等细致工作,2023年10月,在沈阳组织召开了首届“三省一区”交通运输合作联席会议。会议集体审议了“三省一区”共建东北海陆大通道、组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等5个专项合作方案,签署了《东北三省一区协同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行动倡议》。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了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新成绩,高度评价了此次合作联席会议。
三是组建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2024年3月,以“畅联海陆通道、服务东北振兴”为主题,在沈阳召开了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成立大会,联盟成员单位深入开展交流宣介,就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推进交通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达成一致意见,集体审议通过了《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倡议》,为推动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合作,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加强政策支持
一是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制定印发《辽宁省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方案》,年度安排450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铁路、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开展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指导大连市出台《促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若干政策,全力支持港航、多式联运发展。
二是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指导辽港集团制定完成《2024年优化港案推动口收费工作方案》,下调钢、矿、煤、油等大宗散货、杂货共计160余项收费标准,平均优惠幅度达到10%。推动沈阳铁路局与鞍山钢铁集团签订3200万吨的物流总包合同,并与省内62家企业签订运量互保协议,年协议运量合计1.49亿吨。组织实施集装箱车辆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对进出港口指定收费站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实施通行费标准的5.0折优惠。2024年一季度,全省铁路、港口、高速等企业累计服务让利客户23亿元,制度性降成本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制定工作要点。连续三年印发《辽宁省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要点》,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举措,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压实相关单位责任,形成常态化推动机制,全面完成全年多式联运量等任务目标。
(三)加强试点示范
一是推动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加快推进锦州港国家示范工程、大连港、营口港、鞍山钢铁等5个省级多式联运工程建设。锦州港国家级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累计投入3.84亿元,完成总投资的76.5%。开创经山东滨州—锦州港—内蒙霍林河地区氧化铝运输海铁联运新模式,推动联运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锦州港完成海铁联运量达31.2万标箱,同比增长300%以上,创历年新高。完成氧化铝海铁联运6.3万标箱,实现氧化铝“公转铁”110万吨。大连港、营口港省级示范工程创建稳步推进,2024年1-4月,分别完成海铁联运16.4万、32.9万标箱,同比增长25.1%、35.4%。
二是组织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创建。经一年多积极探索,取得创新突破。签发基于海运提单的海铁联运“一单制”单证,开通“沈阳-大连-德国”“通辽-大连-东非”“长春-大连-欧洲”等多条国际海铁联运“一单制”精品线路。建设辽港“智多行”多式联运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公路、铁路、水路、口岸等信息,实现多式联运的业务协同、信息协同及技术协同。
三是培育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充分发挥铁水联运协作机制作用,积极打造海铁快线精品班列线路57条、多联快车精品班列线路6条,开行榆树-鲅鱼圈北、木里图-金港粮食深加工,图们-金港冷链集装箱,金港-四平、金帛湾-奈曼矿石,金港-沈阳东、金港-长春南汽车配件,灵山-鲅鱼圈北卷钢,高桥镇-霍林河氧化铝,吉林西-鲅鱼圈北化工品等图定多式联运精品班列线路。全省港口内外贸航线达到196条,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海铁联运辐射范围持续拓展。
四是推动沈阳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积极争取中欧班列计划,多次赴国铁集团会商并代省政府行函国铁集团,积极争取国铁集团增加中欧班列计划支持,有效解决我省过境商品车跨境运输滞港问题。目前,我省开行中欧班列数量占沈阳铁路局开行总量的83%,占比东北第一。2023年,沈阳开行581列,进出口货物6.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加11%、25%,排名全国第9、东北第1。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
一是优化交通物流通道布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聚焦大通道建设全力攻坚突破,围绕进关出海、区域互联互通,推动高速公路、铁路交通大通道建设。二是聚焦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攻坚突破,打造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组织沈阳、大连联合争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三是加快实施港口群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服务构建东北海陆大通道。
(二)加快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
强化跨境和省际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优化枢纽布局,完善集疏运网络,建设以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等沿海枢纽港口为海向支点,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经济中心城市为内陆口岸枢纽和货物集结中枢,向北开放联通俄蒙,向南辐射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向东直达日韩,向西畅通中亚及欧洲的东北海陆大通道。发展壮大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强化协同联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着力提升东北海陆大通道辐射范围、运行效率、服务水平、保障能力,助力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三)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构建“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发展格局,努力争创东北三省一区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一是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推动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水”“公转铁”,监测全省37家大型工矿企业绿色运输占比在80%以上。二是加大公路治超力度,完善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东北三省一区超限超载货车运输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三是加强港口集疏运运行监测调度,推动大连港、营口港等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比例达到80%。
(四)推动多式联运支撑产业振兴发展
一是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升能源、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联运组织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多式联运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境贸易等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高速公路通行费优免和差异化收费政策,持续降低港口收费标准,推动物流全链条运行成本下降。
(五)持续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发挥铁水联运专班机制作用,多措并举推动我省海铁联运提质上量,确保运量和占比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二是加快推进锦州港国家示范工程、大连港等5个省级示范工程创建,创新联运组织模式,开展业务流程改造,打通多式联运堵点、卡点。打造多式联运精品示范线路,压降运输、仓储、转运、包装成本。三是加大40英尺半高箱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研究在沈阳铁路局特定线路上开展运输双层半高箱试验。四是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强化多式联运运行规则衔接,提供“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全程追踪”的门到门服务,研究开通“大庆-大连”“赤峰-大连”线路,为东北地区进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一体化运输服务。
(六)推进交通物流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推动道路货运行业向智能化、集约化和全要素数字化发展,培育网络货运平台龙头企业,力争网络货运平台达到52家,推动网络货运平台加强对零散运力、货源等资源整合。二是加快推进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建立东北海陆大通道综合运输公共服务平台,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为核心,实现铁路、港口、海关、船舶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推动综合运输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